南都学坛

  • 两汉政权“以夷制夷”策略运用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上官绪智;

    根据当时诸“夷”的不同情况和“制夷”的实际需要,两汉政权在运用“以夷制夷”策略时方式灵活,手段多样,特点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夷伐夷”、“联夷克夷”、“夷虏相攻”、“以夷治夷”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诸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策略水平。

    2006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0 ]
  • 汉代宫廷女性与文化的关系

    杨舒眉;

    汉代宫廷女性对汉代文化的丰富、传承和发展起着男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一方面积极地迎合和接受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她们的塑造,另一方面还采取各种教育措施推动和促进儒家思想在汉代的传播和发展。她们创造出以哀感凄艳为基调的宫廷女性文学,与以雄浑博大为特征的男性主流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丰富了汉代文化,使文学内容和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还为后世以情感体验为内容的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她们有不少女艺人投身乐舞洪流,希冀用乐舞实现人生飞跃,对乐舞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6年06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1 ]
  • 秦汉贫民法律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

    于振波;

    贫民总是处在社会的底层,衣食无着,生活悲惨,秦、汉两个时代都是如此。然而,贫民在这两个时代的法律地位并不完全一样,统治者对待贫民的政策也明显不同,究其原因,固然与统治思想的转变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土地制度的变迁。

    2006年06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 ]
  • “用文之人”的能力与责任——王充对文士的分类与阐释

    李文洁;

    王充对士人的使命有着强烈的关注。他将学经之士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四种,四者在能力上有所差别,王充尤其推崇后两种,认为他们是能够著书立说的“用文”之人。而用文之人的能力还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具备学识和道德的修养,其次能够持笔写作,再次则能以著述来干涉世事。王充推重文人鸿儒意在强调文章著述的实用功能,他甚至将论说著述的实用功能等同于政治上的功业。王充对文士的分类与阐释强调了士人的入世能力,同时也推重了“立言”的不朽意义。

    2006年06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5 ]
  • 郑玄整理文献的方法

    饶增阳;

    郑玄作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打破家法藩篱和学派界限,推开了今古文之争的壁垒,吸收两者的长处,遍注群经,创立了一套科学的文献整理方法:备致多本,择善而从;注明错简,指出误字;考辨遗编,审正真伪;叙次篇目,重新写定;条理礼书,普加注说;辨章六艺,阐明体用;解释篇名,撰著目录;分门归类,详注篇次。

    2006年06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8 ]
  • 汉画中“胜”的类型与功能

    王晓丽;

    “胜”是汉画中常见的一种物像,它主要可分为“华(发)胜”、“织胜”和“瑞胜”三大类型。西王母头上的发饰“华胜”造型源于纺织机上的一种构件———“织胜”,而具有辟邪祈福功能的“瑞胜”是西王母“华胜”神性的扩充与延伸。

    2006年06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2 ]
  •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江凌;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城镇已形成“府城—县(州)城—集镇”三级体系,其城镇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农村集镇的发展,这使得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渐趋均衡,具有集镇占绝对优势、县级城市居中、府治城市相应发展、呈金字塔形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2006年06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1 ]
  • 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定位

    乔新建;

    唐代音乐的发展对歌唱技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曲子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隋唐燕乐又有新的发展;立部乐与坐部乐的划分;出现了歌舞戏、说唱音乐。音乐文化的繁荣为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歌手,产生了划时代的声乐技术理论。唐代是我国声乐技艺由远古的蒙昧时期向中古的开发时期转化的关键时期,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宋以后歌唱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06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 ]
  • 李大钊对西方民主精神的态度

    段长远;

    李大钊对西方民主精神的态度,既表现出接纳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理论的开放心态,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心理选择机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思想。

    2006年06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0 ]
  • 关于曹雪芹的“补天”与“天”不可“补”的矛盾及其他——兼谈《红楼梦》文本研究的一些原则问题

    张兴德;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意在“以文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但是《红楼梦》实际告诉人们的却是天不可补。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分两个不同版本的“顽石”故事,并全面理解原著中的“顽石”故事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其“补天”思想的本意。有人否定程高本而又用程高本的“顽石”故事来研究曹雪芹的“补天”思想,这种“研究方法”不可取,是犯了不可思议的逻辑错误。《红楼梦》是一部“盛世危言”,不能离开书中描述的实际内容,随意拔高其思想。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关于曹雪芹“补天”思想的谈话,其基本精神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有人著文讲过。

    2006年06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5 ]
  • 大观园与前期狭邪小说中的园林叙事

    仇昉;

    大观园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清受到了高度推崇,出现了大量摹仿大观园叙事的现象。以前期狭邪小说中的园林书写为例,可以看出其有意拟仿大观园的同时,更着意于辨析两种园林叙事之间的差异。从创作心理动机、创作目的、创作的文化意义来说,狭邪小说中的园林叙事均具有特定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就文学创作角度而言,它是作家们自伤怀抱、麻痹自我的形象表达,表现出对于往昔士大夫传统优越身份与地位的追忆与向往;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则是处于新旧转型之际的传统文人焦灼无奈、彷徨无依的心灵剪影。

    2006年06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0 ]
  • 《红楼梦》中的疾病主题

    高惠娟;

    文学中的疾病主题已超越了疾病的医学意义,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美学意义,而且也被赋予了某种叙述功能。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其叙述过程和结构中,病场景和病本身成为一个构成整体结构和突出表现作者意旨的有效策略。

    2006年06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6 ]
  • 实践理性: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哲理意蕴

    张德礼;

    二月河的清帝历史小说能够赢得接受大众的广泛认同,缘由之一就是他在艺术与历史的有机融合中以清醒的哲理意蕴追求,突出了对人的生存与生命意义的关注,即人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张扬。这种实践理性精神正是康德倡导的超越了感性欲望和个人幸福与自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志动机下的行动意识。它集中体现在二月河对康、雍、乾三代帝王尤其是雍正皇帝及辅佐他们的一批重臣贤相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由此进入文本,也许可以克服那种拘于历史事实或囿于宏大历史叙事的某些偏见。

    2006年06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3 ]
  • 20世纪后半期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战争观

    徐亚东;

    20世纪后半期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一方面因其对战争的政治层面的透视与表现而体现出革命战争观的政治认知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在战争与人性层面上凸显战争暴力对人性的扭曲、伤害,以及对战争暴力的纯审美表现而体现出战争本体性的认知特征。这种战争认知特征的转向,不仅使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表现出超越性的特征,也使中国的战争文学体现出走向世界,与世界战争文学接轨的鲜明特征。

    2006年06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9 ]
  • 明清之际学术转变对李渔的影响

    骆兵;

    明清之际学术转变对李渔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为李渔具有不定于一尊的怀疑精神、疏狂和倨傲的性格以及鲜明的创作个性。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清之际的实学两方面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使李渔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心学为体、实学为用的性质。李渔热心治史,说明他受实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他建立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也大有裨益。

    2006年06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0 ]
  • 《诗经》中的处世方法

    刘玉娥;

    《诗经》中的一些处世方法,如“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济有深步。深则厉,浅则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借鉴启迪意义。

    2006年06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李宛平;

    司空图是晚唐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著述《诗品》及《与李生论诗书》等文论是研究中国唐代诗歌及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提出的不拘一格的作品风格论,重视诗人本身思想修养的创作主体论和辨味外之味的诗歌解读理论是其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他的诗歌理论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具有积极的研究借鉴价值。

    2006年06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水经注》的语言艺术

    张涛;罗明月;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著作,行文生动别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语言方面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为:造语新奇、词语变幻多姿、语词清婉灵动、色彩鲜明、口语气息浓郁。

    2006年06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9 ]
  • 希腊神话的人文精神

    刘绿宇;

    希腊神话是美妙的,它的美是纯粹的、乐观的,没有一点儿人生的凄苦、时世的险恶或惩恶扬善、拯救人类的说教,显示出浪漫的古希腊人“审美重于道德”的价值取向;希腊神话是原欲人性的礼赞,它歌颂性爱、赞美肉体,体现了古希腊人“人性、人权高于一切”的哲学观念和“真即美”的审美标准;希腊神话是乐观主义的源泉,体现出他们为人处世的快乐原则,也表明着古希腊“没有罪恶感”的社会初始阶段特征;希腊神话是力量的颂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抗争意识、尚武精神和个人荣誉感,从而演化出西方后世强烈的个体意识……神话的形式会消亡,但它的精神会转化为文化形态而得以存在,得以流传。

    2006年06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4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3 ]
  •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语言符号的表情功能

    韦兰芝;

    狄金森通过对声音和韵律的精心安排,使她的诗歌语言更富新奇感和表现力,更贴近她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她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和限制她思想表达的“过分拘谨的艺术”,赋予普通的语言符号以新的生命活力,使那些原本只有结构或语法功能的符号变得具有情感、思想和形象。她拓展或改变词汇固有的意义,赋予词汇以新的语义特征,使之产生深层意蕴,不仅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而且拓展了诗歌的情趣和想像空间,展现了文学语言符号表情功能的无限潜力。

    2006年06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死刑存废的理论根据及其评价

    侯国云;

    刑法学界在死刑问题上早就形成了存、废两派,但至今两派在论辩中难分胜负。废除派难以回答为什么被害人不可剥夺的生命却被杀人犯剥夺了;也难以回答杀人犯违背了不剥夺他人生命的义务,其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不可剥夺。保留派用报应理念为死刑辩护已经不合时宜,从遏制力上又拿不出死刑遏制犯罪的实证资料。尽管如此,但我们仍然倾向于废除死刑。并认为,还可补充几点废除死刑的理由:死刑会成为罪行更严重的人毁灭罪证的手段;死刑会成为一派政治力量镇压另一派政治力量的手段;废除死刑可以树立善的榜样;废除死刑能从整体上减少“人为地剥夺生命”的不人道行为。

    2006年06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0 ]
  • 我国动产担保物权立法研究

    高圣平;

    我国物权立法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国人民银行均向立法机关提交了完善其中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的建议。在具体的立法工作中应从动产担保制度的最新发展与国际趋势、动产担保物范围的重构、动产担保权公示制度的重构、动产担保优先顺位的重构、动产担保权实行制度的重构入手,以求完善我国动产担保物权的立法研究。

    2006年06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5 ]
  • 权利冲突中法定权利边界模糊问题的解决

    郝一丁;

    私权范围内每个人特定的权利都有着可确定的特定的界限,在界限范围内每个人都有绝对的权利自由,只要每个人在自己的权利界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则不会发生所谓的权利冲突。如今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权利冲突问题”实际上并不能定义为权利冲突现象,而是由于法定权利的边界模糊性及滞后性所造成的两个权利人基于同一事物行使权利时发生的利益冲突现象。由于人们立法经验和语言本身的问题,法定权利是难免会出现边界模糊化的,这是立法的问题,是法治的不完善和公民追求自己的权利的矛盾造成的。权利本身是神圣的、其边界是可以确定也应给予确定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立法、司法解释以及现实论证而得一个适时、明确的权利边界,所谓的权利冲突是完全可以化解的。我们不能因为法定权利边界的暂时模糊而认为权利边界是不可划定的,从而得出权利冲突的必然。划定阶段性权利界限是最有效、最简捷,也最易为群众所接受的一条解决日益涌现的法定权利边界模糊化问题的途径,也是人们充分行使自身权利的必要保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需。

    2006年06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4 ]
  • 不动产特别优先权公示制度探讨

    刘炘;

    以登记公示制度保障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是法律和实践普遍认可的做法。规定不动产优先权的国家,一般均要求不动产经过登记后才能产生对抗其他已登记的担保物权人的效力。对于不动产特别优先权来说,登记公示主义在理论上符合逻辑,但在实践中则很难操作,优先权人常常因为严格的登记制度而丧失实现优先权的机会。

    2006年06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成德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强调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并致力于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也具备良好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制造业应瞄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二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三是制造业的柔性化发展;四是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五是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完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帮助工业化、积极推广建设工业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共生体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6年06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9 ]
  •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商品化的思考

    赵秀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机制创新。农地使用权商品化便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创新,是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的有效途径。实现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商品化必须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实现农村土地管理形式由集体低级管理向政府高级管理形式转变、建立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自由买卖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必须跟上。

    2006年06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刘湘玉;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制度存在着缺乏成本约束机制,学费标准未能体现收益规律、有失公平原则,实行“一刀切”的学费标准、未能体现能力负担原则等问题。改革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制度应采取确定学费调价周期,选择科学、合理的体现收益率原则、能力负担原则的高等教育学费定价模型,重新确定高等教育定价主体和模式等措施。

    2006年06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9 ]
  • 河南循环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措施

    刘超;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以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三大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产业结构受资源制约,污染问题严重。严重地影响着我省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快转度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河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污染之间的尖锐矛盾,改善生态环境。

    2006年06期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 ]
  • 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李明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县域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历史人文积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通过县域经济主体的能动作用把比较优势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的能力。由于在观念、体制、资金、人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使其难以发现比较优势或者不能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提高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关键看地方政府的作用,明智的选择是通过制度创新,在放手让全体居民自由寻找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水平。

    2006年06期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3 ]
  • 保持流动党员先进性的五个途径

    杨群红;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素质的高低和形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党员队伍的形象。必须立足实际开展活动,为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提供建功平台;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强化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组织约束力;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怀服务,增强他们保持先进性的凝聚力;加强学习教育,提升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服务本领;采取激励措施,唤起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保持流动党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先进性。

    2006年06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塑造途径

    王旭丽;

    人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对人的总的、本质的描述。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塑造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心理与伦理、性格与能力、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多重标准。塑造健全人格是德育工作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标志与终极目标。情感体验的内化过程是最具活力的人格动力因素,要培养学生体验的指向性,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优化少年儿童的心理品质,强化情感、劳动和自然体验;沟通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链条,要注意关心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孩子们共同进步,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讲究问话技巧和谈话艺术;人文阅读是塑造健全人格无可替代的创造力量。

    2006年06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1 ]
  • 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措施

    史辉;

    行政问责制可望继党内民主和村民选举后,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新看点。行政问责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它的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积极性不足,权责难以界定,问责主体缺位,目前仍局限于同体问责。要进一步加快行政问责制度建设与立法步伐,尽早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与框架,公民参与政府问责要制度化,严格划分权界限,厘定官员问责标准,强化异体问责的力度,使问责主体多元化,要统筹兼顾,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2006年06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40 ]
  •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

    张文强;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音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体,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就业,增进社会和谐,同时创业教育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要求。然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着火爆的创业报告、冷清的创业教育,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影响学生心理和谐;热闹的创业竞赛、困惑的创业实践,影响着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为:发挥第一课堂作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营造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国民经济繁荣;引导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激发社会活力。

    2006年06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3 ]
  • 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杜瑞珍;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部分农村劳动者被排挤出农业劳动岗位成为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同城镇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城镇化是实现乡村经济实体集聚的基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有效途径;要以优势主导型特色产业为中介和纽带,拉大产业链条,营造规模型乡村经济实体,形成小城镇建设与主导型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拓宽就业岗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或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

    2006年06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0 ]
  • 《南都学坛》2006年总目录

    <正>~~

    2006年06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