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学坛

  • 《奏谳书》与秦汉法律实际应用

    蔡万进;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编录的秦、汉案例文书是宝贵的法律文献,具体反映了秦汉法律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原则,经与云梦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的秦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汉律对照研究发现:秦律规定的“毋笞掠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的治狱思想和原则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与治狱实际存在差距;秦律严厉且缺乏弹性,禁止治狱官吏“释法”;秦在对执法官吏进行个人道德及法律教育的同时还重视对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治狱官吏进行表彰;汉初统治者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存在疑罪从重的倾向,疑罪从轻原则并非始于汉初;汉初严格执行“法时”原则,强调依犯罪时所施行的法律判罪。《奏谳书》直接架起了出土秦律与汉律二者之间关系的桥梁,反映了秦汉法律的继承与发展,为秦末汉初司法制度的演变提供了依据,在秦汉法律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7 ]
  • 再论司马迁的天人观

    汪高鑫;廖燕娜;

    西汉前、中期,整个社会笼罩着一股天人感应神学思潮。作为史学家兼思想家的司马迁,也以“究天人之际”为其撰写《史记》的宗旨,这自然引起后人对他的天人观的关注。纵观《史记》一书,无论是谈论王朝更替的历史大势,还是叙述具体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司马迁都充分肯定人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思想。《史记》在一些篇章中,还对天道进行了质问,肯定占星活动与时代战乱密切相关,并对统治者求仙长生的荒唐行为做了揭露和刺讥,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司马迁具有较为明显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但是,司马迁重人事,疑天道,却从未否定过天命的存在。《史记》鼓吹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王权先天注定论和圣王同祖于黄帝的“报德”思想,肯定灾异之变与人事的密切关系,以及对怪诞故事的记载等等,都充分说明司马迁对天命王权和天人感应思想是做了一定程度的宣扬的。因此,我们对司马迁的天道观要有一个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在肯定其重人事思想之积极内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天人感应时代神学思潮的束缚。

    2006年02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4 ]
  • 秦汉县丞尉设置考

    邹水杰;

    秦汉时期,县丞一般只设一人,但两汉京县为特制,有丞2-3人。县丞在秦及西汉有较强的私臣特性残留,故常称为“令丞”;到东汉,其公官的性质才开始凸显。县尉的设置,除京县外,有两尉、一尉和不设尉三种情形。在秦和西汉时期,有两尉编制的县一般都实设两尉。但东汉即使有二尉编制的县,也往往只实除1人。这种县尉设置的相对随意,是后代县尉权力下降、甚至废置的张本。从行政运作来看,尽管在秦时有县尉不关白县丞而自行署吏的情况,但秦汉时期的大部分情况下,县丞较县尉有着稍大的行政权力。

    2006年02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41 ]
  • 刘邵的理想人格:英雄和圣人的二重组合

    尚晓梅;

    刘邵的《人物志》,着眼于英雄和圣人的二重组合,反映了他的理想人格。《人物志》以严格的人性等级论为基础,设定有英雄和圣人两种人格范型,才性并重,崇尚人物通达的风神,突破了以道德衡量人物的单一标准,不仅是对古代人格理论的大提升,而且是解决时代问题的一种探索。但是,神秘超凡的特征和狭隘的现实效用,使其理论价值大为削弱,没有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2006年02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 ]
  • 汉代隶书产生的原因

    瓮子杰;

    汉代是中国文字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从战国时开始的隶变,到西汉中后期完成蜕变过程,隶书从此产生,并被汉代人民推到了书法艺术的顶峰。汉代隶书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文化背景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秦汉时期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对文字形态、书写方式的影响。竹简的大量使用是隶书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竹简材料的特殊性,导致了隶书特殊用笔方式及典型隶书笔法的出现。汉代人民对文字使用规范化的要求及汉武帝的大力提倡,对隶书的最后定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6年02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5 ]
  • 关于“七夕”文化的几个问题

    陈江风;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6年02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5 ]
  • 《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研讨提纲

    张传玺;

    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还有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二者作为社会经济的构成部分,从属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要。农业表现为自耕农、地主庄园两种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力体现为手耕技术和铁农具的发展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也有较大发展。手工业主要有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漆器业。商业发展表现为商品种类繁多;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简明扼要的经商哲学的产生。

    2006年02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3 ]
  • 西方传教士与明末历法改革

    宋军令;

    明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抓住了明代历法失修亟须改革的契机,积极输入西方天文、历算学和参与《崇祯历书》的编译工作,使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渐趋高潮,同时也促使了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在历经“南京教难”之后重新振兴。

    2006年02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3 ]
  • 我国分层教学的历史演变

    刘晓芳;骆毅;

    分层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它较好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是教育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国分层教学思想在古代的演变过程中,孔子、孟子、朱熹、张载、王守仁等教育家、思想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分层教学法在我国近代及新时期经历了民国初的学业成绩分组实验,20世纪20年代初的弹性编组实验,20世纪30年代末期标准多样化的分组实验,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考试后的能力分班及20世纪90年代的分层递进教学等阶段。

    2006年02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0 ] |[阅读次数:57 ]
  • 《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称谓语

    张莉萍;

    《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中那些鲜活的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相对应地出现了一些女性人物的称谓语,从中可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

    2006年0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0 ]
  • 《红楼梦》人物的死亡方式及其意蕴

    高松寿;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死亡的人物。他们的数量很多,身份多种多样,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于作品故事的始终,所以死亡人物是《红楼梦》一书的骨肉和灵魂。如何安排和描绘死亡人物,是作品布局谋篇的关键。就作品人物死亡方式来看,作者主要选择了病死和自杀两种方式来安排人物的死亡。其中的贵族上层人物大多数都是病死,下层贫民人物基本上都是自杀。这种不同死亡方式的安排设计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又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进程。

    2006年02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8 ]
  • 生为迂执人 死做冤魂鬼——冯渊和石呆子的悲剧人生

    王荣桂;

    冯渊和石呆子是《红楼梦》中的两个悲剧人物。冯渊为买妾被“呆霸王”薛蟠的豪奴暴打致死,以葫芦僧乱判糊涂案了结了他可怜的一生。石呆子为守护古扇被贾雨村以拖欠官银为由讹抄贱卖与荣国府贾赦,使其精神上受到致命打击,物质上遭受惨重损失,终致自杀身亡。二人的生性都过于迂执,结果都成了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他俩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同时,这两个人物与事件具有对称性,在文学创作上被称为“特犯不犯”。所有这些,均值得后人镜鉴。

    2006年02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沈从文艺术创作的柔性之美

    赵玲;

    沈从文的艺术创作表现出鲜明的柔性之美,具体表现在:同情弱者,追求人与自然合一;在意象营造上常常选取水、月、女人等阴柔之美的对象;在创作策略上常常用隐喻的方式反映都市中的病态现象;在语言运用上选用富有柔性之美的语言进行创作,作品充满自然柔性;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柔性的美学风格。

    2006年02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对行者长篇小说《非斯》的哲学解读

    孙晓磊;

    行者的长篇小说《非斯》用深刻的哲理、神话的隐喻、文学的审美,诠释了盘古开天地以及人类初始的发生,把文明、自然、思维、进化、人伦、规则、生存、发展等糅合在一起,形象地重现了人类从初始走出蒙昧的过程,并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化形象。

    2006年02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唐代文人亲属关系考

    英子;

    唐代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在这些群星闪烁的文人中,有的是父子相承,有的是祖孙相传,也有的是兄弟叔侄翁婿和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考证出五组唐代知名文人的亲属关系。他们就是:岑文本与杜易简、杜审言、岑参、徐坚、杜甫;司空曙与卢纶、元行冲、韦述;李白与武则天、许浑、郝处俊、李阳冰;李翱与韩愈、卢求、郑畋、卢渥;徐铉、徐锴与卢郢、徐延休。

    2006年02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叶嘉莹先生诗词学中的“兴发感动”说

    何春环;

    叶嘉莹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博采中外古今文论之长,度越前修而开径独行,创立了“兴发感动”说的诗词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前者涉及感发成因、表现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过程、评赏标准等理论内涵;后者涉及合论“能感”与“能写”、辨析风格与意境、多重比较论析、以“史”的眼光观照词人、融合中西诗论等批评方法。两者对中国诗学和词学实行现代转化而与世界诗学接轨,并构建中国现代诗学和词学批评的新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6年02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47 ]
  • 西周礼乐文明之诗乐关系辨

    周泉根;

    就西周礼乐文明中诗乐关系的认识,历来有两派,一派认为诗先于声乐、声乐迎合诗。另一派则认为声乐是诗的根本,声乐在诗之前,诗要求合声乐。检索分析出土和传世文献,我们发现在《易》和《诗》的时代,较之于“诗”,“歌”更经常地代表我们今天所谓的诗歌艺术,而“诗”则更像是乐教文化中的一个概念。综合诗乐歌谣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我们发现,发乎自然性情的歌天然合乎自然之声律,乃诗之前身——歌谣;而服务政教事功的诗却要求合乐而“中声之所止”;因诗制乐旨在诵美讥过的诗道乃是始于制礼之后,而制礼做乐发生在周代,做诗配乐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2006年02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4 ]
  •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自杀类型及意义

    王珂;何劲虹;

    詹姆斯十分关注自杀,在他的18篇长篇小说中有多处描写自杀现象。他小说中的自杀从形式上可分为肉体的和象征性的;从态度上分为有意的、不朽的和犯罪的;从原因上还分为自私的、利他的、缺规的和狂乱的。这些自杀不仅在文学层面上有重要的意义,还在哲学、心理学,特别是在社会学层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从社会学视野来审视自杀,可以看出詹姆斯小说中的自杀与社会趋势相适应,自杀的男性多于女性,单身的多于已婚的。

    2006年02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自恋.家庭.疯狂——对尤金.奥尼尔《悲悼》的精神分析

    李小海;陈祖新;

    当代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克库德认为,病态的自恋来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不能提供良好的自我客体环境,从而使成长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移情所造成。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悲悼》中悲剧人物的病态自恋性格正是儿童时代的移情的失败所形成,所以敌意、自私、贪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仇恨、厌恶,情感乱伦频频发生,从而导致女儿鼓动他的弟弟奥林杀死妈妈克利斯丁的情夫,又逼妈妈自杀,而后奥林自杀和莱维尼亚把自己封闭在鬼屋的家庭悲剧。

    2006年02期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6 ]
  • 企业所得税法并轨与国企改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张怡;

    “并税”与“国企改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概念,但置于WTO规则体系则不无内在的关联性,当下“并税”追尾“国企改制”的怪异现象,昭示着前者推动后者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产业纵向税收优惠是系统内在的要求,并且以产业横向税负公平开端的纳税义务的调整,势必引发与税法间接相关的权利法的觉醒和变革。

    2006年02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 ]
  • 中国区际刑法概念及基本体系

    时延安;

    中国区际刑法是指,为解决中国区际刑事法律问题而确立的法律原则以及相应规范的总称。中国区际刑法这一体系,包括中国区际刑事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中国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国区际统一刑事法律等三个范畴;三个范畴关系紧密,形成中国区际刑法的基本体系,具有一体化解决中国区际刑事法律问题的意义。

    2006年02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8 ]
  • 当代各国派生诉讼的比较研究

    李春霞;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由于我国立法尚未涉及此内容,据此就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对该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利弊,总结归纳,对派生诉讼的概念及历史背景,与其他诉讼制度的区别,派生诉讼的基本制度等,做了简洁详尽的阐述,为我国引进和运用该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2006年02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40 ]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高长春;吴春平;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问题在于,很多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许多的“先天不足”,很难做长做大,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更是难以与国外大公司抗衡,因此,民营企业只有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制度改革和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6年02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1 ]
  •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王兰香;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当前国家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正经受着市场的冲击和时代的考验,做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对农村问题的解决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应做到: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拓展农村信用业务;采取措施,化解风险,保全农村信用社资产;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实施农村信用社素质工程等。

    2006年02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李金旺;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文化缺憾,必须提高认识,统筹城市规划;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提升市民文化文明素质;多渠道资金投入,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搞好特色文化建设,努力展示城市个性;重视人力资源作用,鼓励文化创新;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

    2006年02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4 ]
  • 试论政治沟通

    王景玉;

    政治沟通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标志,是政府与普通民众进行交流与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政治沟通是一个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达到政治协调甚至是双赢,其主体必须至少有一方掌握政治资源,而且要借助一定的沟通平台和媒介,要求有妥协和中庸的政治文化底蕴。政治沟通具有政治社会化、社会控制、政治整合、政治民主、化解社会政治冲突等功能。政治沟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起到传播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增加政治统治权威、及时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制度化建设等作用。

    2006年02期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34 ]
  • 行政制度伦理建设的意义与途径

    袁雅莎;

    行政制度伦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职能。行政制度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加强行政制度伦理建设,必须确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教育,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确保行政制度的伦理性。

    2006年02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4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赵国锋;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未来,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性问题,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创造性、统一性、时代性、阶级性特征。

    2006年02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8 ]
  •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王文生;

    文化生产力,即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智力水平和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设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06年02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6 ]
  • 可喜而及时的简帛学佳作——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述评

    经本植;

    2006年02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南阳名人谱(86) 曹建明

    石明;

    2006年02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南阳师范学院学人风采(23) 包晓玉教授

    本刊编辑部;

    2006年02期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