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学坛

  • 汉代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兼论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战略选择

    王子今

    南阳在汉代具有重要的交通地理地位。以南阳为一端,联系关中平原和江汉平原的武关道,春秋战国以来已经成为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汉代许多历史事件,因南阳交通系统的作用而发生。南阳和以南阳为枢纽的交通结构,曾经表现出特殊的历史意义。考察汉代交通史和汉代区域文化史,不能不重视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东汉以来,南阳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交通作用也有所增强。随着南下移民浪潮的兴起,南阳作为四通的枢纽,联系南北的交通重心的地位愈益突出。诸葛亮择定南阳作为居所,以眼观天下,分析形势,等待时机,显然注意到南阳集中、交汇四方信息的优势,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2004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诸葛亮躬耕“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说

    王建中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2004年01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诸葛草庐南阳襄阳之争的形成和发展

    张晓刚

    关于诸葛草庐所在地的争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晋时期未有人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提出疑问。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人称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为躬耕地,但因与古代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之间界标的记载相左,不能使人信服。唐宋时期南阳诸葛庐、南阳诸葛亮名扬天下,大量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受三顾于南阳。元明时期官修史书持南阳说。清代对诸葛草庐所在地众说纷纭。民国时期南襄两说并存。20世纪80年代末因发行"三顾茅庐"邮票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争论。"教科书事件"使草庐之争再度升温。

    2004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失业保障制度

    丁建定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英国的失业问题严重起来,持续性高失业率和长期性失业的出现是这一时期英国失业问题的突出特点。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英国政府首先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高失业保险津贴的标准;其次,通过失业救济补贴、济贫法制度和劳动救济制度对失业者提供救济。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救济制度相结合的双轨失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失业者提供了生活保障。

    2004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西欧修女院的特色及其近代早期变革

    雷若欣

    中世纪的西欧修女院,是一种带有浓厚贵族气息、充满强烈宗教韵味的特殊群体。其强大的政治权利、独立的经济实力、高深的文化修养、严格的等级划分、矛盾的情感世界表明,它绝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修道团体,而是一个集宗教性与世俗性、封闭性与开放性、依赖性与独立性、等级性与平等性、内在性与外化性于一体的特殊群体。至近代早期,国家意识产生、资本生产方式确立、宗教趋于分裂、科学得以发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修女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其变革运动的爆发。面对变革,修女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相当一部分修女顺应潮流,勇敢地走出了修女院。

    2004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走马楼吴简中的限米与屯田

    于振波

    走马楼吴简中的吴国屯田资料表明,吴国的普通民户拥有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并向官府缴纳税米、租米、布、钱等租税。诸如卫士、邮卒、传卒等常备兵种,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金民、士等手工业者,在外地求学的贫苦书生(私学),以及因流亡而丧失原有田宅后又重新附籍的农民(还民),则被官府组织起来从事军屯或民屯。他们被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而缴纳限米。屯田者所缴纳的限米远远高于普通民户耕种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所缴纳的各项土地租税的总和。

    2004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与现实政治

    李传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对立、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和门阀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形势对这个时期历史观念、历史撰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现实政治斗争在历史撰述中往往有直接反映。首先,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这是政权对立与正闰之争在历史撰述中的表现,是正闰问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朝史撰述中以一系相承或一脉相传为特征的正闰问题,虽然仅是史家历史撰述时的一种笔下安排,但在这个时期已经超出历史撰述方法的学术范畴而成为一种政治方法,在当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次,崔浩的"国书案"是北魏前期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当时政治斗争在史学上的反映,是借史学问题而进行的政治斗争。重姓族、崇门阀是崔浩的基本思想,也是崔浩罹祸的根源所在,崔浩的贵族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者发生矛盾是《国书》案的导火线,国史只不过是这些矛盾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形式而已。再次,《魏书》在当时招来众口哗然,号为"秽史",这是门阀意识在历史撰述中的突出反映。围绕《魏书》的这场政治斗争,不能不说是北朝史学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一个缩影。

    2004年01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党员的宝贵经验

    王连生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发展党员问题上集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发展党员的主要标准不是社会成分,而是能否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党员既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决定党的性质是党的理论和纲领,而不是党员的社会成分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04年0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脂砚斋评批《石头记》的时代

    欧阳健

    脂本所题干支,体例混乱,疑点甚多,独标"乾隆二十一年"的墨笔批语,明显出于后人所加,"不能盲目轻信"。从涉及"近""今"内容的大量脂批中,可以感受脂砚斋的"时间感",表明他是在《红楼梦》流传很久以后方加上批语的。有的脂批更是批在光绪年之后。

    2004年01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芙蓉女儿诔》中“人神相恋”的悲剧意蕴

    童琼,李晓钰

    《红楼梦》中《芙蓉女儿诔》一文继承了楚辞《二湘》人神恋爱模式的祭歌传统,实现了由凡人相恋向人神之恋的转化,其人神相恋悲剧所表现的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悲剧,无论从模式结构还是从意蕴内涵上看,诔文都是对楚辞的拓展和超越。

    2004年01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绛珠草·人参·林黛玉

    陈景河

    关于林黛玉的胎生物绛珠草,经精审地考证,隐指长白山名贵植物人参。绛珠是人参结籽时的形象。曹公借人参怕风吹雨打日晒,与绛珠草、林黛玉体貌相似这一特征,喻当时大清怯弱不堪的国体。宝黛不是封建"叛逆者"形象,而是满族童贞时期少男少女形象。红学研究对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应予以新的思考。

    2004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文学的前史与当代文学的建构

    孟繁华

    没有现代文学就没有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在建构过程中所不断滤及、遴选以及建立起来的关于文学史的规范,同样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已经建构成一个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一套相当完备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也同样是指导当代文学的理论。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战争的思想在文艺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于是,文艺艺术从语言到形式就出现了一个如何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转译"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中来的问题。进入共和国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创造出适于中国革命特点的民族形式,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大特色。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作家在不断的滤及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2004年01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程光炜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2004年01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片面的深刻与整体的偏狭——对影响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几种形式主义理论的学术剖析

    潘天强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入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对我国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文艺形式理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有些论点尽管含有"片面的深刻的真理",但作为一种解释整体文艺世界的理论却暴露出自身的矛盾和偏狭。无论是苏珊·朗格的"艺术即情感符号的创造"的学说,还是马尔库塞的"新的感受力"的观点,甚至刘再复"文体革命"的理论都具有这种矛盾的特征,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找到一条文艺自律的道路。然而后现代主义文艺观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到形式,从主观到客观的彻底的虚无,使文学创作渐渐滑入拒绝一切理想和情感的纯文字游戏。

    2004年0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林外史》新议

    杜贵晨

    《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它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富贵功名"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带有"复古"倾向的理想主义者,遭遇"一代文人有厄"的时局,所以小说更多对"风尘恶俗"的讽刺与批判。《儒林外史》不仅为明清二代的"儒林"写照,而且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写心。它是我国第一部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命运及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想家的小说,它"足称讽刺之书",是我国社会小说的开山之作。

    2004年01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古代回鹘诗歌的艺术成就

    杨富学

    9至15世纪是古代回鹘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阶段,艺术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汉文作品,也有回鹘文作品,而以后者最能代表古典回鹘诗歌的突出成就。回鹘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宗教的影响,除少量汉文作品外,几乎没有传世文献,均为出土物。其诗主要押首韵,有时在押首韵的同时又押尾韵,这是古典回鹘诗歌的显著特色。

    2004年01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与对策

    康树华,石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犯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呈现出不同的犯罪特点。从犯罪手段看,老年人犯罪往往采取非暴力手段,表现出智能性、间接性、隐蔽性;从犯罪类型看,男性多属猥亵、强奸、流氓犯罪、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赌博、伪造、投毒、诈骗等,女性老年人犯罪则以盗窃居于首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离退休前后的心理失衡,对新的生活环境及家庭关系的不适应,人格自身显示的敏感多疑、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等。针对如上老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应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维权工作体系和网络;加强对老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保持晚节;积极安排他们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不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同时对老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应列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新课题之一。

    2004年01期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程序价值

    白冬

    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是程序公正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没有调查取证权的律师辩护,根本无法支撑起以程序公正为理念的诉讼活动。我国刑事诉讼出于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对案件结果的负价值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这不仅破坏了我国刑事诉讼的民主品格,也使我国的辩护制度陷入危机之中。全面、正确地理解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价值,便成为完善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前提。

    2004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缓刑制度研究

    聂立泽,苑民丽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以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基本消失为适用前提的行刑制度。虽然刑法界对缓刑制度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同,但缓刑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具有裁量与行刑的双重属性。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起源于西方,它的产生是与自由刑的广泛适用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我国的缓刑制度是清末从西方引进的,它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国家的缓刑制度而制定的。它体现了我国刑法的社会性质,又考虑了犯罪分子的具体情况。目前我国的缓刑制度与其他一些国家关于缓刑条件的规定相比,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它既考虑了犯罪事实的客观因素,又考虑了犯罪分子的认罪态度的主观因素,既考虑了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又考虑了其平时的一贯表现和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2004年0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趋势

    张汉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被害人因遭受犯罪侵害,而从被告人处获得经济赔偿,借以慰藉其身心所受伤害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指导思想模糊不清、立法内容粗疏和原则、司法解释有违法理,结果导致了诸多理论冲突和司法实践难题。为此,重新认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和缺陷,在借鉴国外立法例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我国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逐步实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从刑事诉讼中剥离出来,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4年01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毛泽东邓小平义利观比较研究

    王玉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重义轻利"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大致走向。毛泽东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是对"重义轻利"传统价值观的直接拒斥,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由空想到科学的转折;但后来毛泽东在处理"义"与"利"、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重义轻利"传统观念的回归。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以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立足点,既反对极端的集体主义,又批驳个人主义,从而走向了个人与集体的联合。

    2004年01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公共产品提供模式解析——兼论农民适度参与与乡村公共产品提供的资金来源

    王玉龙

    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开始并继续朝着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向调整的过程中,只靠国家出资、农民集资、农民部分集资加上国家财政支持等的乡村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的公共产品生产需要。只有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倾斜、农业承包经营大户的资金注入乡村和农村小范围的集资等形式,才能建立共同向乡村提供公共产品的新机制,即"乡镇政府———社会经济实体———村民"三者有机互动的乡村公共产品提供新机制,即村民的适度参与、乡镇政府服务性功能和社会经济实体市场化的进入。提供公共产品资本收益和乡村公共产品时还应注意审批的规范化和全局性、工程招标的竞争原则、依法规定出资人的财产权和受益权。

    2004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政治文明的核心:建设法治化的执政党

    岳川夫,胡健

    建设法治化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定位,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建设法治化的执政党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此执政党必须正确处理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区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避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必须尊重司法权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2004年01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入世后城市发展的战略分析

    成德宁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世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得以加强。世界各国城市之间逐步联系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全球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形成。入世后,我国城市要提高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新战略的重点表现在:提高我国城市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进城市信息化等方面。我国城市应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扩展发展和规划视野,构筑参与全球经济的战略高地。只有这样,我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了,城市内的企业竞争力也就会相应提高,城市所联结的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会得到很大增强。

    2004年01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渠首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与调整措施

    周旗,张宏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该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南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南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但工程的建设将占用大量耕地,使库区及沿线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保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大城市需求,调整农产品的质量结构;充分考虑地区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地域结构。

    2004年01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